本草之诸家解读豆蔻草豆蔻肉豆蔻
什么叫白癜风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22/5951583.html 豆蔻 《中药学》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本草乘雅半偈》辛温涩,无毒。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本草经解》白豆蔻气大温,味辛,无毒。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白蔻气大温,禀天水火之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阳相火三焦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气味俱升,阳也。肺主气积冷气,肺寒也,气温温肺,味辛散积,所以主之。食入反出,胃无火也,辛温暖胃,故止吐逆反胃,胃中寒则不能化水谷,肺寒则不能行金下降之令,白蔻辛温,所以胃暖则消谷,肺暖而下气也。 《本草新编》白豆蔻,味辛,气大温,阳也,无毒。入手太阴肺经。别有清高之气,非草豆蔻之可比也。 散胸中冷滞之气,益心包之元阳,温脾胃,止呕吐翻胃,消积食目翳。但此物尤难识,铺家多以草豆蔻充之,所以用多不效。总之,必须白者为佳,正不必问真假也。 或问白豆蔻与砂仁相似,用砂仁,可不必用白豆蔻矣,而不知各有功效,砂仁宜用之于补药丸中,而白豆蔻宜用之于补剂汤中。盖砂仁性缓,而白豆蔻性急也。 《证类本草》味辛,温,无毒。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草豆蔻 《中药学》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本草易读》面包煨去皮用。辛,温,无毒,性浮。入足太阴、阳明。下气开郁,燥湿驱寒,消食醒酒,化痰攻积。解霍乱而止泻痢,辟瘴疠而退寒疟。除口气之臭,杀鱼肉之毒。 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姜,二月开花作穗。时珍曰∶今建宁所产草豆蔻,大如龙眼,形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其仁大如砂仁。滇广所生草果,长大如诃子,皮黑浓而棱秘,其子粗而辛臭。盖草蔻、草果虽是一物,而微有不同尔。南人复用一种大杨梅,伪充草果,其形圆而粗,气味辛猛而不和,不可不辨。 口气臭,同细辛末含之。(验方第一。)心腹胀满,短气,为末,木瓜、生姜汤下。(第二。) 脾痛胀满,酒煎服。(第三。)疟疾寒多,或单寒不热,同附子、姜、枣煎服。(第四。) 《药笼小品》草豆蔻产闽中辛温香散,暖胃健脾。治客寒胃痛,霍乱吐泻。辛燥耗血,阴不足者忌。 《玉楸药解》草豆蔻味辛,气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燥湿调中,运行郁浊,善磨饮食,能驱痰饮,治胃口寒湿作痛,疗腹中腐败成积,泄秽吞酸俱效,蛮烟瘴雨皆医,痎疟堪疗,霍乱可愈,反胃噎膈之佳药,呕吐泄利之良品,化鱼骨肉停留,断赤白带下。 草豆蔻调和脾胃,温燥寒湿,运行郁浊,推宕陈宿,亦与砂仁相仿,而性气颇烈,内郁稍重者宜之。面包裹,煨研,去皮。 《药性赋》白豆蔻治冷泻;红豆蔻止吐酸。 以豆蔻命名的中药主要有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和肉豆蔻等。而这些豆蔻均含挥发油,具芳香之气,功效较相近。但各药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且药用功效的偏重点也不同,而肉豆蔻和其它豆蔻的科属更是不同。临床使用时,要区分清楚。 草豆蔻:又称之为草寇、草寇仁、草果。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成熟种子团。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收,晒至8~9成干,剥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功能燥湿行气,温胃止呕。用量:煎汤,3~6克。因富含挥发油,临用时捣碎,入汤剂宜后下。 白豆蔻:又称之为白蔻,壳蔻、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7~8月果实熟,剪下果穗,晒干或烤干。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能行气化湿,温中止呕,开胃消食。偏重于开胃消食。用量:煎汤,3~6克。因含挥发油,故不宜久煎。煎药时将白豆蔻打碎或研碎,浸泡30分钟,后下,煎沸约10分钟即可,或研成细末吞服。其果壳水煎剂可抑制志贺菌、痢疾杆菌等,对细菌性腹泻有一定疗效,可供药用。 肉豆蔻:别名豆蔻、肉果、玉果,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种仁。将其种仁在45℃低温慢慢烤干,去油(主要降低有毒性的肉豆蔻醚、黄樟醚),当种仁摇之作响时即可。味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功能行气化湿,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用量:煎汤,3~10克。含挥发油,故不宜久煎。提倡研成细末冲服,每次1.5~3克,可避免因煎煮造成的挥发油量损耗。过量服用肉豆蔻,可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应引起注意。生品作用相反,有泻下的作用。 红豆蔻:别名红豆、红蔻、红扣、良姜子,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于每年11~12月果实刚成熟时采收,将果穗割下后放置阴凉处通风4~7日,等果实成深红色时脱粒,去掉枝干,晒干。味辛,性温,归脾、肺经。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醒脾消食,解酒毒。多用于温中散寒或解酒毒。 肉豆蔻 《药性论》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饮。 《海药本草》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饮服佳;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 《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 《开宝本草》: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乳霍。 《纲目》:暖脾胃,固大肠。 《本草经读》:治精冷。 《本草求原》:治肾泄,上盛下虚,诸逆上冲,元阳上浮而头痛。 《本草衍义》:肉豆蔻,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 《本草衍义补遗》:肉豆蔻,温中补脾,为丸。日华子称其下气,以其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駃泄。《衍义》不详其实,谩亦因之,遂以为不可多服。 《药性类明》:肉豆蔻,温中补脾,泄痢久不已则用之,故《本草》言冷热虚泄,久则虽热者其气亦虚,非概用以温中也。 《本草经疏》:肉豆寇,辛味能散能消,温气能和中通畅。其气芬芳,香气先入脾,脾主消化,温和而辛香,故开胃,胃喜暖故也。故为理脾开胃、消宿食、止泄泻之要药。 《本草汇言》:肉豆蔻,为和平中正之品,运宿食而不伤,非若枳实、莱服子之有损真气也;下滞气而不峻,非若香附、大腹皮之有泄真气也;止泄泻而不涩,非若诃子、罂粟壳之有兜塞掩伏而内闭邪气也。 《本草正》:肉豆蔻,能固大肠,肠既固则元气不走,脾气自健,故曰理脾胃虚冷,而实非能补虚也。 《本草正义》:肉豆蔻,除寒燥湿,解结行气,专理脾胃,颇与草果相近,则辛温之功效本同,惟涩味较甚,并能固及大肠之滑脱,四神丸中有之。温脾即以温肾,是为中下两焦之药,与草果之专主中焦者微别。大明谓温中下气,开胃,解酒毒。甄权谓治宿食痰饮,止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李珣谓主心腹虫痛。皆专就寒湿一边着想者。若湿热郁滞而为此诸症,则必不可一例论治。故李珣又谓主脾胃虚冷虚泄。濒湖谓暖脾胃、固大肠。要言不烦,最为精切。惟珣又谓治亦白痢,则湿热者多,虚寒者少,不当泛泛言之矣。香、砂、蔻仁之类,温煦芳香,足以振动阳气,故醒脾健运,最有近功,则所谓消食下气,已胀泄满者,皆其助消化之力,固不可与克削破气作一例观。 草果 《中药学》燥湿温中,截虐除痰。 《滇南本草》味辛、微苦,性大温。治九种胃气疼痛,面寒背寒疼,痞块积滞疼痛。 《药性赋》草果仁温脾胃而止呕吐。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作为学习目的而设计,不作为治病之处方,请勿盲目试药,因中医讲求的是辨证施治,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不良后果!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随时与我们联系(邮箱: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oukoua.com/hdkyc/11219.html
- 上一篇文章: 纳兰性德惊艳的十句诗2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