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鸿茅药酒”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在问“药酒”还能喝吗?那就借此机会和大家普及一下药酒的相关知识。

药酒是什么?

中国的药酒的主要指的是在酿酒过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药材浸泡,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融合在酒中,从而使酒具备了药物的功效,而药物成分也可借助“酒可行药势”的特性,充分发挥作用。殷商有一种酒类叫“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一种中药)酿成的。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黄帝内经》有“汤液醪醴论篇”,其中论述道:“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邪气至时,服之万全”。其所谓“汤液”即今之汤煎剂,而“醪醴”者即药酒也。药酒的种类不仅有内服的,还有可以外用的。

药酒的特点与利弊

酒之所以能与药物相得益彰,取决于酒自身的几个特性,其一,酒本身就具有一定作用,其性温,味辛而苦甘,有温通血脉,温暖肠胃,祛散风寒,振奋阳气,消除疲劳等作用;其二,酒能宣散药力,可善行药势而达于脏腑、四肢百骸之性,故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其三,酒是一种最好的溶媒,许多用其他加工方法难以将其有效成分析出的药物,大多可借助于酒的这一特性而提取出来。但不是所有药都适合用酒来提取,故《神农本草经》有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

有“宜”就有“不宜”,有一利就有一弊。古人在发现药酒作用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药酒的弊端。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一些有关饮酒忌宜事项,如"龟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饱食,发寒冷"。这些实用知识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在《本草集经注》中提出“酒可行药势”,同时也指出了71种药材不可浸酒。唐宋时期,由于饮酒风气浓厚,社会上酗酒者也渐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这些医学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应运而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其中收集了不少适合中老年人饮用的养生保健酒。并对酒的利弊概括为“酒味性甘、辛,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则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饮酒过度,伤生之源!”

正确认识药酒

我们在运用药酒的同时,也要对药酒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药酒不光是酒,同时它也是药!

既然是“药”。那就要知晓“是药三分毒”。所有药物都是如此,药物的“毒性”也就是药物具有的“偏性”,“药性皆偏”,药物能对身体发挥治疗作用,就在于其能用自身的偏性去纠正人体的偏性,所谓“疗热以寒药,疗寒以热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各随其所宜。”因此在用药时,不能因为发现药物具有一些“毒性”,就去全盘否定一个药物。要认识到毒是药物的本性,并无利害,好坏。关键是人的掌握和使用,使用得当就是有利,用的对,是药,用的不对,才是毒。

再者药酒不仅是“药”,而且是“中药”。

什么是真正的“中药”?这是我一直会问很多人的一个问题。几味草药胡乱组合起来是“中药”吗?医生不辩证就根据你的病名随便套了个方子是“中药”?西医根据西医诊断结果给你开了几盒中成药是吗?可以说这些都不是“中药”。真正的“中药”一定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药。比如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虽然它是根据古方从中药材青蒿中提取的,但是它的运用和中医理论就没什么关系了,所以青蒿素不能算是中药。

那什么又是真正的中医理论呢?这个问题很大,可能需要用很大的篇幅才能说清楚。但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判断依据,那就是真正的中医一定是要辨证论治的,也就是一定要看具体的人结合具体的症状,高手还会结合大的外部环境,才能做诊断和治疗。那种号称“包治百病”,然后问都不问就给你开方子的一定是“假中医”,同样一个方子号称能“包治百病”的,也一定是“伪中药”。

准确评价“鸿茅药酒”

回归到这次新闻事件的主角“鸿茅药酒”,我们分析两个问题,第一它确实有效吗?真的如它宣传的那么神吗?第二它真的有毒吗?

其实要想获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取决于“鸿茅药酒”的配方。还好“鸿茅药酒”的配方不是秘密,因为只要是国家在售卖的中成药,99.99%的配方,国家药典上都有。

下面这3个图是在国家







































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中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oukoua.com/zyhdk/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