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花名洋溢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
娇嫩的鲜花被朵朵诗意包裹,花不再是稍纵即逝的美丽,而是在文学绿叶的衬托下娇艳不败的永恒。 从古至今,许多骚人墨客都为花写下动人篇章,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花已经成为一种向往与崇敬的精神境界,成为德行品性的象征。 美丽的花儿代表了人类许多的情感,如爱情、亲情、友情、敬仰之情;鲜花还象征了人类的许多精神,如坚忍、自由、高贵、雅洁等等;鲜花更是人类美好愿望的寄托,如长寿、幸福、吉祥、财富……赏花、咏花、赞花、论花,花和中国文学有着说不尽、道不完、评不够、议不厌的不解之缘。 千万年来,花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文化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花文化。 “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弄妆,杏娇疏丽,菊做严霜,水仙冰肌玉肤,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皆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 不同的花成为不同德行的象征,是不同品性的人喜爱崇敬的对象。 这些句子也能感受到花与文学的深厚渊源。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写的是梅花的清韵高洁;-《卜算子·咏梅》 “锦烂重阳节到时,繁华梦里傲霜枝”, 道的是菊花的坚忍顽强;-《红菊》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赞的是兰花的幽香高雅,-《种兰》 我国是花的国度,自古爱花的趣闻轶事不胜枚举屈原以兰喻己,陶潜采菊东篱,诗仙醉卧花阴,杜甫对花溅泪。在众多中国文人心中,花是诗词歌赋取之不尽的吟咏题材,是名词佳甸闪耀灵光的源头所在。花的出现成就了一个文学的国度,使得文学的殿堂姹紫嫣红、精彩纷呈。 从《诗经》中描绘桃花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晋代陶渊明脍炙人口的品评菊花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宋代叶绍翁笔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烂漫的杏花,到元代王冕“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那清丽素洁的梅花。干百年来,这些优美的诗句众口相传,诗中优美的意境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 桃花 在与桃花有关的传说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影响最为久远,其中描写道……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扶桑花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多首赞美扶桑的诗,其中一首写得尤为传神,诗云:“殷鲜一相杂,啼笑两难分。”他所描绘的深红色和鲜红色的扶桑花,争先恐后地挤在一起“啼笑两难分”的画面,真让人耳目一新。 红豆蔻花 可怜红豆蔻,春晚亦敷荣。 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名。 离人惟有泪,芳香岂无情。 弹指韶光去,相看隐恨生。 清代高粱芳有《红豆蔻花》诗。主人利用红豆蔻花同心相恋的情态,表达主人与恋人离忧别恨的感情。 花不仅使诗的国度璀璨多姿,在戏曲、小说、散文中我们也可以寻觅到花的踪影。戏曲中有明代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吴炳的《绿牡丹》、周朝俊的《红梅记》、现代评剧《花为媒》。小说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有许多篇章与花相关,如《葛中》、《黄英》、《莲花公主》、《荷花三娘子》等等,其中的主人公均以花仙、花精的身份来塑造文学形象。 其他小说作品如《海上花》、《镜花缘》、《红楼梦》、《红玫瑰与白玫瑰》、《梦里花落知多少》等等,从这些书名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花的魅力。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oukoua.com/hdkzp/2352.html
- 上一篇文章: 九月新菜15道,附做法
- 下一篇文章: 赏读纳兰词里的爱情,那么美,又那么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