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为百药之王
中国人饮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每逢新春佳节,大事小事,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酒了。其实,在远古无医无药的时期,酒成为第一位药。《汉书·食货志》云:“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又云:“酒,百药之长。” 酒在医学上的应用,是我国医药学上的一大发明。古代早有“医酒同源”、“药酒同源”的说法。从“医”的繁体写法之一“醫”的字形也可以看出古代医和酒的关系。《说文解字·卷十四下》云:“醫,治病工也。殹(yì),恶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上部分“殹”是恶姿,即人患病时萎靡不振、痛苦不堪的病态;下部分“酉”自然就是酒。据此不难理解“醫”的含义和本质,更足以掂量出酒作为药在医疗中的分量。 酒——痛苦者得之,可以浇愁;欢乐者得之,可以助兴。孤独者得之,可以微醺;病痛者得之,可以通经。诗者得之,可以宣志;无赖得之,可以癫狂。孤男寡女得之,可以乱性。 《别录》认为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本草拾遗》谓酒具有“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的作用。《千金方》载:“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由此可见,酒在古代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酒行药势古人把酒和中药按一定比例融合而制成药酒,以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饮服或外涂而达到调整亚健康、防病治病、保健延年的目的。 酒通血脉这一点不仅中医认可,西医也是赞同的。许多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表明,有规律的适量饮酒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能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血栓形成,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每日适当的饮用含酒精的饮料,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呈负相关关系。而在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血栓形成和保护心血管系统方面,红葡萄酒的作用优于白酒,可能与红葡萄酒中所含丰富的化合物有关。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就用酒来治疗心脏病,其著名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流传至今,仍被医家认为是治疗心胸疼痛、血脉不通的经典药方。 酒散湿气酒,味甘、辛、苦、有毒,为大热之品。中医和藏医认为“湿为阴邪,非温不化”,酒之辛味能开散,温热性能化水湿,因而酒的辛热能“散湿气”。很多药酒都有通经活络、温补阳气、祛寒止痛等作用,致使药酒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尤其针对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痛、跟痛症、颈椎、腰椎等病的治疗较为常用,疗效显著。 舒肝理气古今中外,许多人郁郁寡欢或者一展宏图之时,都喜欢把酒畅饮。为什么呢?因为可以借酒消愁!借酒壮行!酒可以让沉默寡言之人畅所欲言,可以让胆小怕死者无所畏惧,更可以让喜事临门者喜上加喜。酒味辛散,入肝经,具有疏肝行气、解郁之功。所以,对于心情低落的人,适量饮酒,不仅可以消除焦虑低落的情绪,使心情舒畅,还可以提神醒脑、缓解疲劳。 酒为百药之王,这样饮酒“醉”健康! 有一句民谣:“饮酒适量是良药,酒量过度是砒霜。”因此,明代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对酒作了一分为二的评价:“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 喝酒一定要吃菜,因为酒在肝脏内分解时,是需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如果短缺了,肝脏自己就会遭殃。 所以,建议:少喝酒,喝好酒,更不要空腹喝酒。但以每天不超过2两高度白酒为宜。 饮酒人的福利——解酒药 江西中医学院孙龙川教授根据解酒功效,归纳出有明确记载的解酒药物40余种,并分为3类。 1、清热利尿类,如:葛根、葛花、甘蔗、西瓜、赤小豆花、绿豆粉、藕、莱菔子等; 2、生津止渴类,如:枳椇子、橙子、柑、金橘、杨梅、橄榄、柚、山植、五味子等; 3、芳香化湿类,如: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肉豆蔻、丁香、草果、扁豆等。 开心一刻: 原名:酒。 昵称:晕头转向口服液。 外号:走不稳。 主要治疗:办事,拉关系,无聊、兴奋,空虚,悲伤,愤怒。 适用人群:老少皆宜。 服用说明:二十四小时皆可服用,一日一次或多次,每次1-N瓶,看到害怕为1个疗程。 副作用:哭、闹、叫、吹牛,折腾、惹事等,都为正常反应。 本文部分插图及封面图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留言我们删除,谢谢! 供稿:刘斌斌 编辑:胡雅玲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oukoua.com/hdkzp/1816.html
- 上一篇文章: 名家诗词欣赏古典唯美伤感诗词句子
- 下一篇文章: 涨知识史上最全中药分类性味功效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