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园的水边,我见到了红豆蔻。那还是阳光猛烈的六月初。动一动就会一身大汗,我走到水边,望见一片睡莲。紫红色的花挺出水面,深绿色的圆叶裁了一个角,静静地漂浮。一只棕背伯劳站在再力花细嫩的杆子上鸣叫。有小儿拿了网兜,不知在捕捉蜻蜓还是在水里捞鱼,很欢快地跑来跑去。也有大人在水边停驻,拿手机拍下这满池的睡莲。殊不知,他们的身影也成了我的相机中的风景。我的头顶是一树池杉的嫩叶,青翠欲滴,上面还挂着翠绿球果。蝉儿不知躲在那棵树上,声嘶力竭地吼叫着。这是南国最热烈的夏,也是红豆蔻盛放之时。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说起豆蔻二字,总让人不自觉地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二月间的豆蔻是什么模样?也许正是新叶初展,清新嫩绿之时。彼时的花连蓓蕾都尚未长出,一派的清纯无暇,正如十二三岁的少女。

古人所说的豆蔻,大多指的是草豆蔻,它的果实以草果的名字为今人所熟悉。豆蔻,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大约是一种豆科植物。其实并不然,要弄清楚豆蔻的来历,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蔻字的含义。”“蔻”,从“艹”、从“寇”。在古汉语中,“寇”字有“东西很多”的含义。《方言》卷一:“凡物盛多谓之寇。”郭璞注曰:“今江东有小凫,其多无数,俗谓之寇凫。”而豆蔻之意,则是很多豆子聚集在一起。倘若你剥开过草果的果实,你就会里面是一个个发现类球形的种子团。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这些种子的大小与黄豆差不多,也许这就是豆蔻之名的由来。

?

豆蔻,有草豆蔻(即草果),白豆蔻,红豆蔻等好几种,其中,草豆蔻与红豆蔻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而白豆蔻为则为姜科豆蔻属植物。但是,白豆蔻自古进口,草豆蔻与红豆蔻则多系国产,故而古诗中的豆蔻大约更多指的是山姜属植物。眼前的这一簇红豆蔻与草豆蔻关系很近,它应该也算得上古人眼中的一种豆蔻了。

起初我并不知道红豆蔻的名字,不过看它的叶片与花,我很容易就判断出这是一种姜科山姜属植物。它与我曾经见过的艳山姜,华山姜外形有很高的相似度,却又带着自己独特的美。红豆蔻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婉约。它通体绿色,是接近浅绿色,又带着淡淡的天青色的绿。一簇中有好几枝,叶片长而舒展,大小形状如同美人蕉的叶片。不过要比美人蕉的叶片稍微窄一些,却更显清丽。不远处有一大蓬再力花,叶片浓绿,花茎细长,花序深紫,越发衬托出这一簇红豆蔻清浅婉丽。有些即将展开的叶片卷成筒状,如同芭蕉叶一般,也由此可见姜科与芭蕉科的渊源。

红豆蔻

再力花

红豆蔻的花同样是素雅清淡的。它们起初是藏在一个很大的佛焰状的总苞片之中。佛焰苞是非常淡的绿色,里面的花苞则是更加浅的些绿白色。它们簇在一起,像是淡绿色的玉米粒。随着花苞的长大,佛焰苞也垂落下来,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花苞越来越长,生在花茎的两端,组成大型的圆锥花序。花瓣是绿白色的,每一朵犹如优雅的天鹅,缀着花枝上。它们值得你细细观赏。

最吸引你注意的是正中央的那一枚白色花瓣,植物学中将之称为唇瓣。它是倒卵状匙形的,也就是像一个大勺子。白色略带点透明,周边是锯齿状的花边,整体看起来像是鸟儿的翅膀。它微微朝上向着中脉翘起,从侧面隐约可见几根长短不一红色的线条。与它正面相对的是宛如天蛾脖颈般高高昂起的雄蕊。这一枚雄蕊是红豆寇花中唯一可育雄蕊。

?

其实,红豆寇的那一枚最大最美丽的唇瓣并非真正的花瓣,而是由不孕雄蕊退化而成的。在它的两侧还有两枚很小的退化雄蕊,它们是白色带有红色斑块的长条,长度只有这枚唇瓣的1/10左右。不仔细看,很可能就被忽视了。而红豆寇的花瓣则是三枚淡绿色的长条形,顶端微微合拢,如同兜帽。

唯一的那一枚可孕雄蕊与雌蕊花柱合生在一起。从侧面看,厚厚的花药聚集在雄蕊的顶端,花柱隐藏于其中。要看到花柱顶端的柱头你必须找准时机。它的柱头会从雄蕊的花药中钻出,就像一枚小小的火柴头。这根调皮的火柴从子房出发,穿过那块厚厚的能育雄蕊的中部再从其顶端伸出来。它的位置变化和花粉释放时间的相对应。山姜属的植物种群内存在两种柱头动态式异位。其中一种为在早晨柱头向下弯曲,具有活性可接受花粉,花药未开裂。下午柱头向上弯曲将传粉通道让与正在散粉的花药,以利于花粉的散发。而对应的另一型花的花柱运动模式正好相反。

山姜属的植物就这样通过柱头挺立和下垂的时间差设计,避免了自花传粉,保证了遗传基因的活力。我那一天见到的红豆蔻的时候是上午,柱头高高翘起,完全与雄蕊的花药分开。大概正属于花粉散发之时。后来我又在另一处小区里见到了红豆寇,当时正是接近黄昏之时。柱头从雄蕊顶端探出头来,想来此时花粉已经散尽,正是柱头接受其它雄蕊的授粉之时。它们的模式应该属于山姜属的后一种。

黄昏时见到柱头伸出来

红豆寇结出的果实是长圆形的,淡绿色,看起来与草果有几分相似。它成熟后会皱缩变红,故而人称红豆蔻。不过它其中的种子只有3-6颗,远不如草果的种子那么多。这果实可以用作烹饪时的香料,但更多的是用来入药。有去湿、散寒、醒脾、消食的功用。根茎亦供药用,称大高良姜,味辛,性热,能散寒、暖胃、止痛,用于胃脘冷痛,脾寒吐泻。

小园徐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oukoua.com/hdkjg/11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