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丨秋风暗渡桂花香,耕读打开第一
“耕读书系”总序:耕读就是传家宝 近日,看到这么一则新闻。说的是山东淄博一位爷爷从地里干活回来,颤颤巍巍地拿出一个绿叶小包。打开小包,里面是他给孙女摘的野果。他的孙女说,爷爷每次务农回来,布袋里藏的都是惊喜…… 我的外公对我也是这般情景。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我在外婆家长大。那是一个叫甘泉的村庄,甘泉并非有甘甜的泉水而得名,而是因缺水乡人寄托对清泉的渴望。外公是个缸匠,农活儿也是好把式,总也闲不住的他每每下田回来,总是给我带来羊角、山枣等叫得出名或叫不出名的山果。偶尔农闲在家,不是用荆条编箩框,就是用桐木给我做高跷等玩具。外公于我,是山果,是童趣,是快乐。甘泉于我,是夏夜明矾配指甲草用桐叶包起来的豆蔻嫣红,是七夕梧桐树下竹床边蒲扇摇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是满天星星陪伴的香甜的梦…… 突然觉得,故土、田园、童年,那么远,又那么近。 突然觉得,手头策划的“耕读书系”,那么亲切,那么美好。 十几年来,我一直倾心于粮食和蔬菜,织梦于乡村与自然。一位良师益友曾对我说,粮农行业是朴实的,同时也是传统落后的,要让它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引领这个行业和这个行业的人时尚起来,这是媒体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时移世易,虽然我现在职业角色发生转换,但为粮为农的初心和情怀没有改变。于是,以新的方式引领这个行业和这个行业的人时尚起来,让外界了解并走近真实的他们,“耕读书系”油然而生。 耕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国农学、科学、哲学和文学艺术。由此形成的务实的作风传承至今,成了一种赓续传承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多年前,莫言老师曾写过一篇《粮食贵过金元宝》的文章。这里我想说,耕读就是传家宝。 传家即传承,传承生活的智慧,不忘我们从哪里来?中国从农业社会走来,从“耕为本务,读可荣身”到“耕”为“读”喻,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有刀耕火种,还有一份重要的精神滋养。这份滋养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勤劳的美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乃至舌耕、目耕、砚耕、心织笔耕……这些古训和与耕读文化思想息息相关的词语,无不表明着人们对耕读的一种认可,一种怀恋,一种不忘本。 以勤为荣,时代何尝不在呼唤耕读!长河奔流,随着中国农耕传统的式微,“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窘境也不时呈现,乃至感受到“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的困扰。但是,耕读这种蕴涵着诸多人文底蕴的理念还在以各种形式流露出来,特别是在当下乡村振兴、端牢饭碗的大背景下,它犹如一束光,照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透过这束光,能看到许多“耕读新因子”正重焕异彩——“读书种子”的培育、“书香氛围”的营造、“精神家园”的重构、“万卷藏书宜子弟,一蓑春雨自农桑”等,这或许是我们与时俱进的温情回归,也是我们最应珍视的传家宝。 本套“耕读书系”将持续推出,这个金秋,迎来书系第一季。《娓娓“稻”来:大地上的散文诗》《水乡渔歌:乌篷欸乃慢时光》《四时有记:节气中的遇见》《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四本不同特点的文字构成了第一季的万千世界。其中,《娓娓“稻”来:大地上的散文诗》《水乡渔歌:乌篷欸乃慢时光》围绕稻作文化、水乡文化展开;《四时有记:节气中的遇见》《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描绘节气文化和乡土文化。作者或为耕耘粮农行业多年的专家学者,或为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新农村建设、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金融界人士。他们的笔下,是源远流长的耕读文化,是田间地头的辛劳记述,是为粮农发展的鼓与呼。 这里特别感谢四位作者的辛苦创作,感谢书法家李殿富先生的墨宝,感谢岭南范明老师、江南葛炜老师的美图。第一季之后,还将有第二季、第三季……希望这个关乎乡野,关乎自然,关乎耕读文化的书系,能带您梦回田园,重温乡愁。也希望耕作的您,与我们一起分享字里行间的传家宝。 播下耕读种子,让书香沃野! 王丽芳 二〇二一年八月十五日于绿城 ? 《四时有记:节气里的遇见》 王张应/著 岁月遵四时而行,循着皖籍作家王张应的“遇见”,能够领略不一样的节气之美。他的这本《四时有记:节气中的遇见》,由“节气里的诗意”“节气里的味道”“节气里的遇见”三辑组成,70篇千字美文,字里行间流露着诗情和惊喜。王张应先生是金融界人士,早年曾为语文教师,或许是潜山的文脉滋养,使他的金融事业多了许多文化的亮点。他深深地爱着身边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并将其凝于笔端,分享给更多的人。他的写作除了勤奋,更多的是执着。为了写这本书,他曾经认认真真地跟随节气完成了二十四个节点的大循环运动,也曾为了一棵树、一朵花、一种物候等跑遍合肥城内的公园及城外的山间、田野,即便在出差途中,他也魔怔般地见树问树,见食究源,用他的话说就是,仿佛自己是节气的一介子民,就是草木的兄弟,那些形色各异的植物生命的不同表现无不是在给人节气的提示。节气滋养人生,节气定格人生,人,归根结底还是生活在节气里。读《四时有记:节气里的遇见》,除看到诗意和美好之外,还有心灵的回归。 《娓娓“稻”来:大地上的散文诗》 ? 石少龙/著 芙蓉国石少龙先生的娓娓“稻”来,令人神往。石少龙先生曾供职湖南省粮食局,十多年来,我一直称他“石局”。这次加入“耕读书系”,石局主要从三个方面引领大家走近稻人的世界,感受稻人的日常,并以专业的视解、深沉的笔触、全方位的探寻,讲述全国不同稻米产区的稻作文化及稻米特色,从“问”“探”“闻”“赏”“听”“吟”等多个角度解读稻之识、稻之道。邀请石局时,正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仙逝,回想与袁老近距离接触的点点滴滴,石局几度哽噎。在这本《娓娓“稻”来:大地上的散文诗》里,石局将陪伴袁老的时光细细讲述,一代神农的崇高和平易跃然纸上,读来感慨万千。 《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 朱晔/著 京城作家朱晔自称古磨盘州人,他的这个雅号引起了我的兴趣。磨盘,多么亲切的乡村符号。每每看到这两个字,我便想到外婆的甘泉,想到村头的那座磨坊,那时,外婆做的美味玉米面发糕、白面馍馍,还有喂牛的麸子等都是从那圆圆的磨盘上磨出的。我在想,这个叫磨盘州的地方该是哪里呢?原来,也在水墨安徽。皖地真是底蕴深厚啊。在书中,朱晔笔下有风土,心里是乡愁,他将这个古老村落的乡土、乡风、乡情唠家常般讲出,极富理性,又字字饱含深情。这幅从小到大、从农村到城市、从幼稚到成熟的全景式的生活画面,亦是跳出“农门”的知识分子的美好的精神家园,更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赞美和讴歌。朱晔也是一个勤奋的人,他的每天一更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oukoua.com/zyhdk/1095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味中草药补骨脂的传说和功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