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胃用药宜取“灵动”、“平和”,以轻灵小剂调理气机,始能醒脾悦胃,使胃纳渐增,生化之源渐充,同时也增强了脾胃接受药物的能力。

调畅气机,鼓舞胃气,清淡养阴,皆以灵动为旨。处方用药,药味不多,药量不重,配伍得当。理气而不耗气、伤津,益气、养阴又不壅中碍气。

药味不宜过多、过杂,药量不宜过大,用药不宜过于苦寒败胃,温燥伤阴。

慢性胃炎脾胃已衰,忌药性呆滞或大力蛮补。郁滞气机,宜以轻灵活泼之品,意在宣展气机,鼓舞胃气而寓冲和之意。轻方治大病!

治疗脾胃疾病,用药以轻灵为贵,忌妄投滋腻之品。轻灵之药如广木香、陈皮、枳壳等。其味多芳香,可以鼓舞脾胃之气,使胃纳渐增,生化之源渐充,又可增强胃接受药物的能力。

治疗慢性胃炎除脾胃虚寒或湿热过盛之证用干姜、吴茱萸,黄连、大黄等大辛、大寒之品外,其余病症均以甘温补气之品或甘凉益阴之品为主,以防损伤气阴、滋腻壅滞之弊,并在补益药基础上,酌加理气醒脾,消食和胃,活血化瘀之品,从而达到补不滞邪,通不伤正的目的。

在用药剂量上亦主张轻灵为宜,宁可再剂,不可重剂。

治疗本病不仅强调辨证施治,且用药精炼灵活。

健脾养胃喜用太子参、白术、山药、芡实、茯苓、石斛之属,用量多在10~20g左右,量重则有壅滞之弊;苦寒燥湿之黄连,虽有“厚肠胃”之功,但有败胃之嫌,其用量仅2~5g;行气药木香、陈皮、檀香、枳壳、消食药麦芽、神曲、鸡内金、莪术、莱菔子,仅择其中之一二味,用量亦在10g以内为度,过则恐克伐胃气。

在组方配伍时,强调应顺应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生理特性,如益气之太子参、白术、山药,宜伍用陈皮、木香、莪术之疏散,使其益气健脾,理气和胃,补而不滞;养阴之北沙参、麦冬、石斛常佐以麦芽、佛手、绿萼梅之流动,使其濡养胃阴,疏肝醒胃,滋而不腻。又如芳香悦脾的佩兰、甘松,甘寒清热之蒲公英,和血止痛之延胡索等,亦为临床所习用。

对胃炎合并胆囊炎见腑气不通者在辨证的同时稍佐大黄1~2g,用药轻清灵透,驽熟就轻。

不主张用苍术等香燥伤阴之药,,即使湿胜苔厚腻者也宜暂用;

又如砂仁、木香之品亦不宜久用量重,喜用花类之品,如川朴花、佛手花之类,取凡花皆散且有理气消胀悦脾开胃之功;

认为地黄等滋腻药虽具补益之功,但滋腻之品多碍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慢性胃炎患者应慎用。

临床用药取药轻灵,性味平和,具体为

益气健脾类药有黄芪、太子参、苍术、白术、茯苓、山药、(炒)扁豆、莲子、薏苡仁;

醒脾和胃类药有(煨)葛根、绿梅花、藿香、佩兰梗、砂仁、扁豆花、竹茹等;

理气调中类药有陈皮、(法)半夏、枳壳、(制)香附、郁金、佛手、木香、厚朴花、沉香、白豆蔻、檀香、八月扎、木蝴蝶、代赭石、延胡索、柴胡等;

养阴益胃类药有北沙参、石斛、白芍、百合、(鲜)生地黄等;

消食化瘀类药有建曲、山楂、沉香曲、鸡内金、五谷虫、谷芽、麦芽、丹参、桃仁、五灵脂、田三七等;

清化湿热类药有蒲公英、茵陈、(炒)黄连、车前草、通草、竹茹等;

抑木止酸类药有乌贼骨、瓦楞子、红豆蔻、黄连、白芍等;

温中散寒类药有熟附子、肉桂、桂枝、吴茱萸、乌药、高良姜、(煨)干姜等。

轻灵平和之法为胃炎治疗用药的指导思想,也是顾护胃气的体现;

脾胃之功在运,欲其动,则以轻灵活泼为要;

轻灵活泼之法则,还要由具体的处方用药来体现。或药味少,或药量轻,或喜用花类、慎用滋腻之品,或相互配合克服药性之弊端。尤其是对于一些药力大药物如大黄等,用1-2克,更是一种奇妙的轻灵用法。

-----------------

中医的精华在经验

中医的经验要升华

欢迎







































怎样能治好白癜风
西安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oukoua.com/hdkyx/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