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用豆蔻形容13岁女子看
中国的成语是一种浓缩的民族文化,呈现的是当时社会的人生百态,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 例如女孩子幼年时被称为髫年,十二岁为金钗之年,十三岁为豆蔻年华,十五岁为及笄之年,十六岁为碧玉年华,二十岁称作桃李年华,二十岁称为花信之年。 对于未出嫁的女子:我们习惯会称为云英未嫁,黄花闺女,小姑独处,待字闺中,等等。未出嫁的女子是:云英未嫁,黄花闺女,小姑独处,待字闺中等等,其中像云英未嫁就是用唐代钟陵歌女云英泛指未嫁的成年女子。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也称作垂髻,到十二岁时需要带上金钗称金钗之年,十五岁的女子需要把头发梳起来,挽髻带上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因为二十岁的女子正像桃花盛开时一样美艳,所以称为桃李年华。古人认为春天多风,瓜果二十四番花信后才会进入夏天,所以喜欢将女子的二十四称为花信之年。 但十三岁的豆蔻年华,是发饰,生理特征是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是出自唐代诗人的杜牧《赠别》的那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首诗是杜牧离开扬州的时候,写给一位只有十三岁左右名叫张好好的。形容心里这位柔弱美丽的少女,如同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因此,前人也曾有注解:“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在这里说明一点,豆蔻并不是指所有的少女,而是单指十三岁到十四岁的。 因豆蔻含苞之时,显得非常丰满,在民间俗称其为“含胎花”,一些诗文中也常用它来比喻处女。 说到这里,网上一些人变联想到一张网上的豆蔻到图片来调侃诗人,说他不正经,在这里需要证实一下。 从科学上来说,并没有一种植物的官方名称是豆蔻,有的只是一个“豆蔻属”,最典型的代表是就是草果,我们火锅汤料里就有这样的东西,晒干后形似罂粟壳。 被人们误会的肉豆蔻属于热带植物,原产地并不在中国,直到宋代也只有广东和海南部分地区有少量种植,也就是说诗人身处唐代根本见不到这种植物的,他笔下的豆蔻其实就是山姜属类的草豆蔻。 如若不信,可以参照萧纲皇帝的诗词:“别观葡萄带实垂,江南豆蔻生连枝。无情无义犹如此,有心有恨徒别离。”他所描绘的豆蔻连枝的,一簇簇的,跟肉豆蔻的形状是有差别的。 在中国原产的草豆蔻中,以红豆蔻花为最美,花芯中有两瓣相并,形似心形,一向被人们视为爱情的象征,清人诗云:“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枝。”指的就是它。并且,豆蔻也代表夫妻恩爱。王安石的儿子就写过这么一句词:”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少女把豆蔻花作为头上的装饰。赵长卿有一首《鹧鸪天》中就有一句:”忆携手,过堦墀,月笼花影半明时。玉钗头上轻轻颤,揺落钗头豆蔻枝。” 不说了这么多,你否对豆蔻年华一词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诗人这首词是喜欢还是无感,虽然豆蔻是专指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每个女性都能在不同年龄段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与魅力。所以看文章的你无论是什么年纪,都身处最美的年华之中。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oukoua.com/hdkyx/2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纳兰性德鬓云松令枕函香肠断月
- 下一篇文章: 近千种中草药的来源汇总,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