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中医药治疗
治白癜风好方法 http://m.39.net/pf/a_7659723.html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中医将帕金森症归为“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关于“颤证”的记载,直到现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在亚洲国家仍然比较常见,只是关于中医药的实验研究起步较晚,随着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增多,中医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中医针灸、太极拳等治疗作用已经被国际认可。 《内经》对颤证的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掉”字,即含震颤之义。 《素问·五常政大论》又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等描述,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孫一奎《赤水玄珠·顫振門》又提出氣虛、血虛均可引起顫證,治法為“氣虛顫振,用參術湯”,“血虛而振,用秘方定心丸”。此外又指出:“木火上盛,腎陰不充,下虛上實,實為痰火,虛則腎虧。”治法宜“清上補下”。 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振》在系统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其预后有了较全面的阐述,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瘀、虚所致,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使本病的理法方药认识日趋充实。 中医辨证要点 ?颤证首先要辨清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属实。 ?实证:一般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遇郁怒而发者; ?虚证: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者。 ?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 中医治疗原则 ?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煽、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熄风为主; ?发病日久: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熄风通络。 治疗缓则以治本为主,急则以治标为主。治本予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治标予熄风,祛痰,化瘀。 临床各种证型均可适当配伍熄风止颤之品。风阳内动者,宜潜阳;痰热动风者,宜清热化痰熄风;气血亏虚者,宜补益气血;髓海不足者,宜填精益髓;阳气虚衰者,宜补肾温阳。 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治,灵活变通。本病为难治病证,部分患者呈逐年加重倾向,因此,除药物治疗外,还应重视调摄。 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平时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内养功等。 帕金森相关非运动症状的中医针灸治疗 1.失眠、抑郁 头针: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双侧) 体针:百会、印堂、太阳、风池、完骨、内关、神门、太冲 2.胃肠功能障碍 (1)呃逆 中脘、内关、膻中、足三里(穴位注射)、攒竹(双侧攒竹,向对侧斜刺,捻转3-5分钟) 属痰浊中阻、胃失和降者加丰隆;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者加太冲。 (2)便秘: 头针取双侧足运感区 体针:腹部取双侧大横、天枢;左侧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 热秘加合谷、曲池;冷秘加关元;虚秘加气海、足三里;气秘加中脘、太冲。 3.认知障碍 神情呆滞、反应迟钝、善忘失算、懒动少言等。 取穴 (1)头针:额三针:前庭、头维(双侧); 顶三针:百会、四神聪(取督脉平行两穴); 颞三针:率谷(平行向下刺或三向刺)、率谷透天冲; (2)项针:项三针:风府、风池(双侧); (3)体针:内关、神门、三阴交、丰隆。 4.吞咽障碍 取穴 头针:神庭、百会、率谷; 体针:风池(双侧)、哑门、翳风(双侧)、廉泉、旁廉泉(双侧);聚泉、金津、玉液。 5.尿失禁 取穴 头针:百会、足运感区 体针:中极、关元、水道、三阴交 尿潴留:中极、关元、水道、次髎。 西药在改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方面,有显著疗效,但对非运动症状缺乏针对性方法,且西药在“蜜月期”后,存在疗效减退、症状波动及运动并发症等问题。 中医药治疗是帕金森西医常规治疗的有效补充,可以显著减少西药的副作用、提高西药疗效,而且中医药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对于辅助治疗时间较长的帕金森病患者,其疗效更为明显,中药及针灸等中医疗法尤其对帕金森非运动症状有确切的疗效,太极拳锻炼对帕金森病具有延缓进展的作用,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凸显了中医药良好的调理功效。 我院脑病针灸科开设帕金森专病门诊,为广大帕金森病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疫情期间广大患者也可来电咨询,可致电中医二附属脑病针灸门诊导诊台,也可扫描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oukoua.com/hdkyx/11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叮叮当,叮叮当,一个圣诞让我穷得响叮当
- 下一篇文章: 河南胡辣汤分类自成一派为什么西安人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