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藿香的功效及应用
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后者又叫“土藿香”。按产地不同分石牌广藿香及海南广藿香。枝叶茂盛时采割,日晒夜闷,反复至干。广藿香有特异香气,味微苦,以身干,整齐,断面发绿,叶厚柔软,香气浓者为佳,土藿香香气芳香,味淡而微凉,以茎枝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藿香,排香草。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一般用5~10g,鲜品加倍。 1、湿阻中焦证:本药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要药,以因其性微温,多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证,常与燥湿,行气药配伍,如:苍术,厚朴,陈皮等。 2、呕吐:本药入中焦,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为治呕吐常用药,凡呕吐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因其功效主要是化湿,对于湿浊中阻所致呕吐尤适宜。治寒湿困脾,胃失和降之呕吐,常州与温胃止呕药配伍,如此:半夏,丁香。若偏热者,宜与清胃止呕药同用,如:黄连,竹茹等。治妊娠呕吐属于气滞湿阻者,宜配伍行气安胎药,如:砂仁,苏梗等。湿阻气滞又有脾胃虚弱都是,配伍健脾胃药,如:党参,白术等。 3、暑湿,湿温初起:本药辛而芳香,性微温,外能散表邪,内能化湿浊,且辛散而不峻烈,微温而不燥热,为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痞闷,恶心,呕呕吐,腹泻,与化湿解表药配伍,如:紫苏,厚朴,半夏等。若湿温初起,湿热并重者,常与清热利湿药配伍,如:黄芩,滑石,茵陈等。 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本药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广藿香醇,并有α-,β-和γ-藿香萜烯,α-愈创烯,α-布藜烯,广藿香酮,丁香烯,丁香酚及广藿香吡啶碱等。有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肠胃有解痉作用。有抑菌,敛泻,发汗等作用。 《奇效良方》大藿香散:藿香30g,陈皮,厚朴(姜制),青皮,木香,人参,肉豆蔻,良姜,麦蘖,神曲,诃子,白豆蔻,甘草(炙)各15g,白干姜(炮)9g。主治:消食顺气,利膈开胃。主治脾胃虚寒,呕吐霍乱,心腹撮痛,泄泻不已。 《中国药典》藿香正气水:苍术g,陈皮g,厚朴(姜制)g,白芷g,茯苓g,大腹皮g,生半夏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主治:解表祛暑,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夏伤暑湿,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市场上有成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藿香养胃汤:藿香,白术,白茯苓,神曲,乌药,缩砂仁,薏苡仁,半夏曲,人参各15g,荜澄茄,甘草各11g。主治:治胃虚不食,宗筋失养,四肢痿弱,不能行立,遂成痿躄。 《圣济总录》藿香丸:藿香,木香各45g,半夏60g,丁香,槟榔各23g,白术30g,荜澄茄,红豆蔻(去皮)各15g。主治:治反胃吐逆,虚气上攻,心腹疼痛,多吐酸水。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oukoua.com/hdkjj/1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调味指南50种香辛料的特点图文介绍
- 下一篇文章: 用药的一点经验,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