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再上央视千年技艺香飘全国
< 五丝系香囊,福寿且安康。端午节当日,庆阳香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再次登上央视,将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传统民俗之美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香包是庆阳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已有上千年历史。端午节前后,庆阳市大街小巷各式各样造型迥异的香包琳琅满目,尽显浓郁的节日氛围。千姿百态的庆阳香包造型丰富、图案精美、芳香浓郁,表达着人们的图腾崇拜、祈求福寿平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香包最早称容臭, 屈原《离骚》中有 "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 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称呼。 中国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制成, 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 一说香包可以避邪, 端午节时多会配挂香包。 庆阳香包又称"绌绌", 是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 按照剪纸的图样, 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 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 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 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 年, 文物专家对庆阳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搬迁时, 发现了一只刺有变形梅花、 荷花及缠枝花纹饰的香包。 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多年, 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 被美誉为"千岁香包", 这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年5月20日, 庆阳香包绣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多年前, 庆阳的先民们就在这里植五谷、饲六畜, 农桑并举、耕织结合。 而与之相生相伴的香包、 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 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庆阳香包内容丰富,取材宽泛。 天地万物,山川日月,无所不包。 且用料简单,一布一针一线加一珠而已。 布料多用丝绸或彩布, 线絮全为五颜六色的彩线。 刺绣手法多样, 有手绣、锁绣、补绣、纳绣、套绣等, 在缝制中有剪样、锁边、打结、 绣样、吊絮、穿珠等工艺。 其针工细密,绣中罕见。 庆阳香包大体有五种类型: 头戴型、肩卧型、胸挂型、背负型、脚蹬型。 庆阳香包以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存 和手法奇特而区别于国内其他香包。 庆阳香包香气扑鼻, 那“香”是从何来的? 庆阳香包是中医鼻祖岐伯用来防病治病的药囊, 囊中所装就是中草药, 多以桂枝、丁香、豆蔻、佛手、金银花、 艾蓠、沉香、等中草药兑制而成, 香味沁人心脾。 香草是地里生长出来的纯天然、无污染的植物, 人们将其佩戴于胸前腰间, 还可以祛秽化浊,熏蚊虫,防病保健; 作为一种吉祥物,犹如护身符一样, 可给人心理上一种安全感。 庆阳香包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刺绣珍品, 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精湛娴熟的刺绣工艺、 清新典雅的天然香料、 七彩丝线手工精制而成。 千姿百态的庆阳香包造型丰富、 图案精美、淳朴典雅、芳香浓郁, 表达着人们的图腾崇拜、趋吉避邪、 祈求福寿平安、子孙繁衍、 爱情幸福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文字来源|微游甘肃编辑部王永进 编辑排版 田彦龙王永进 内容校对 孔贵平田彦龙 审核发布 秦炳峰 备注 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不加原创,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庆阳香包再上央视!千年技艺“香”飘全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oukoua.com/hdkjj/13360.html
- 上一篇文章: 德州扒鸡,口感鲜美,香料配方,独具匠心
- 下一篇文章: 广西这个地方,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