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医品读经典药性赋卷一
” 学中医·读经典 发大慈恻隐之心 愿普救含灵之苦 《珍珠囊药性赋》药学著作。又名《雷公药性赋》、《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共四卷。原题李杲编辑。本书卷首有“元山道人”的原叙一篇,自称为本书的作者,但无年月。实不知为何人何时之作。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年,卒于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药 性 赋 1 内容有总赋,包括寒、热、温、平四赋,其次为用药发明,总论用药大法;再次为主治指掌,记90种常用药的功用和主治;再次为用药须知;最后(卷三、卷四部分)分别将玉石、草、木、人、禽兽、虫鱼、果品、米谷、蔬菜等9部中主要药物的性味、功能和主治编成歌赋,便于习诵。以其深受众多医家喜爱,故版本较多、流传较广,适用于初学药性的名著。现存几十种清刻本及多种近代刊本。 四卷本《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卷一为《药性赋》,分寒、热、温、平四赋,介绍了余种药物的功效主治要点,琅琅上口,如:“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此后附“用药发明”,集录药性阴阳、标本、配伍、用药法象、五脏苦欲、引经、十八反及十九畏歌等中药基本知识。卷二为《诸品药性主治指掌》,实即《医要集览》本《珍珠囊》中所载常用药90味,简介各药主要药性功效。卷三、四亦为《药性赋》,按玉石、草、木、人、禽兽、虫鱼、果品、米谷、蔬菜分类,以歌赋记种药物的主治功效,并加按语作补充阐释。该书集中介绍了中药常识及常用药的功效要点,易诵易记,是明代以后流传最广的中药启蒙读物。今有50余种明清刻本,近现代亦多石印本和排印本,如年上海卫生出版社之铅印本。 本篇只取卷一寒、热、温、平、增补五部分,并将部分药名注拼音,以便初学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名称。 卷一原文?寒性类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 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 海藻散痰破气而治疝何难; 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 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理脚气而祛风湿、 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篓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 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黄叶疮用, 兜铃医嗽;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 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zhǐ壳缓而枳实速也、 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 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 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元参治热结毒壅,清利咽膈、 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腻粉抑肺而敛庚门、 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 瞿qú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pòxiāo通大肠,破气而疗痰癖、 石膏治头疼,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湿、 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冷而润肝心、 麦门冬清心,解烦喝而除肺热; 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 通便秘,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冷热之利,又厚肠胃而止泻、 淫阳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壮阳; 茅根止血与吐衄、 石羔通淋於小肠; 熟地黄补虚而疗虚损、 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疼痛,烦热亦解、 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优良; 消肿满,除水蓄牵牛、 除毒热,杀虫子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 萱草根治五淋而消浮肿; 侧柏叶治崩漏之疾、 香附子理血气之用;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 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疼; 白癣xuǎn皮去热,治筋弱而疗足顽皮、 旋复花明目,治头痛而消痰嗽壅; 荆芥穗清头便血,疏风散疮之用、 瓜蒌根疗黄毒壅,消渴解痰之犹; 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 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 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 除气结,破瘀血,牡丹皮之用;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 牡蛎mǔlì涩精而虚汗收; 贝母消痰,止咳嗽而利心肺、 桔梗jiégěng下气,利胸膈而治咽喉; 黄芩qín治诸热兼主五淋、 槐花治肠风亦痊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 葶沥tínglì泻肺喘而通水气。
卷一原文?热性类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荜拨bìbō、 用发散以生姜;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 温肭nà脐疗痨瘵,更壮元阳; 川芎xiōng祛风湿,补血清头、 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 麻黄发汗以疗咳嗽、 韭子助阳而医白浊; 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 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 川椒达下、干姜暖中; 葫芦巴治虚冷之疝气、 生卷柏破症瘕而通血; 白术zhú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 菖蒲开心气散冷,更治耳聋; 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 良姜止心痛之气攻冲; 肉苁蓉cōngróng填精益肾、 石硫磺暖胃驱虫; 胡椒主去痰而除冷、 秦椒主攻痛而治风; 吴芋疗心腹之冷气、 灵砂定心脏之怔忡; 散肾冷,助脾胃,须荜澄茄bìchéngqié、 疗心痛,破积聚,用蓬莪术péngézhú; 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 附子疗虚寒,翻胃壮元阳之功; 白豆蔻治冷泻,疗痈止痛于乳香、 红豆蔻止吐酸,消血杀虫于干漆; 鹿茸生精血,腰瘠崩漏之均补、 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祛; 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疼愈、 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 消肺益脾于米醋、 下气散寒于紫苏; 扁豆助脾,则酒为行药破血之用、 射香开窍,而葱为通中发汗之需; 五灵脂治崩漏,理血气之刺疼、 麒麟蝎止血出,疗金疮之折伤; 鹿茸壮阳以助肾、当归补虚面养血; 乌贼骨止带下,且祛崩漏目翳、 鹿角胶止血崩,能补虚羸劳绝; 白花蛇治瘫痪,除风痒之癞疹、 乌草蛇疗不仁,去疮疡之风热; 台乌药有治冷气之理、 禹馀粮乃治崩漏之因; 巴豆利痰水,能破积热、 独活疗诸风,不论久新; 山茱芋zhūyú治头晕遗精之药、 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 厚朴hòupò温胃而祛呕胀,消痰亦验、 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 鲫鱼有温胃之功、 代赭zhě乃镇肝之剂; 沉香下气补肾,定霍乱之心疼、 桔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 卷一原文?温性类 木香理乎气滞、 半夏主于风痰; 钟乳补肺气,兼疗肾虚、 青盐治腹痛,且滋肾水; 山药而腰湿能医、 阿胶而痢嗽皆止; 赤石脂治精浊而止泻,兼补崩中、 阳起石暖子宫以壮阳,更疗阴痿; 紫苑yuàn治嗽、防风去风; 苍耳子透脑涕止、 威灵仙宣风气通; 细辛去头风,止嗽而疗齿疼、 艾叶治崩漏,安胎而医痢红; 羌qiānɡ活明目驱风,除筋挛肿痛、 白芷zhǐ止崩治肿,疗痔漏疮瘀; 红蓝花通瘀,治产后恶血之馀、 刘寄奴散血,疗汤火金疮之苦; 减风湿之痛,则茵陈叶、 疗折伤之证,则骨碎补; 藿香叶辟恶气而定霍乱、 草果仁温脾胃而止止呕吐; 巴戟jǐ天治阴疝白浊,补肾尤滋、 玄胡索理气痛血凝,调经有助; 款冬花润肺,去痰嗽以定喘、 肉豆蔻温中,止霍乱而助脾; 抚芎定经络之痛、 首乌治疥癣之资; 芜荑wúyí能下气,破瘀血之积、 防已宜消肿,去风湿之施; 蒿hāo本除风,主妇人阴疼之用、 仙茅益肾,扶元气虚弱之衰; 破故纸滋肾,补精髓与劳伤、 宣木瓜入肝,疗脚气并水肿; 杏仁润肺燥止嗽之剂、 茴香治疝气肾疼之用; 诃子hēzǐ生津止渴,兼疗滑泻之疴、 秦艽qínjiāo攻风逐水,又止肢节之痛; 兵榔豁痰而逐水,杀寸白虫、 杜仲益肾而添精,去腰膝重; 紫石英疗惊崩中之疾、 桔核仁治腰痛疝气之癫; 金樱子兮涩遗精、 紫苏籽兮下气涎; 淡豆豉发伤寒之表、 大小蓟除诸血之鲜; 益智仁安神,治小便之涩数、 麻仁子润肺,利六腑之燥坚; 补虚弱,排脓疮,莫若黄芪、 强腰脚,壮筋骨,无如狗脊; 兔丝籽补肾以明目、 马蔺lìn花治疝而有益。 卷一原文?平性类 以硼砂而去积、 用龙脑以安魄; 青皮快膈,除膨胀且利脾胃、 芡qiàn实益精,治白浊兼补真元; 木贼草去目翳,崩漏亦医、 花蕊石治金疮,血行则却; 决明和肝气治眼之、 天麻主脾湿祛风之药; 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性平、 石斛hú平胃气而补肾虚,更医脚弱; 商陆治肿、覆盆益精; 琥珀安神而散血、 朱砂镇心而有灵; 牛膝强足补精,兼疗腰痛、 龙骨止汗除湿,更医血崩; 甘松理风气而痛止、 蒺藜jílí疗风疮而目明; 人参润肺宁心,开脾助胃、 蒲黄止崩治衄,消瘀调经; 南星醒脾,去惊风吐痰之犹、 三棱破积,除血块气滞之症; 滑石止泻痢而神效、 皂角治风痰而响应; 桑螵蛸piāoxiāo疗遗精之泄、 鸭头血医水肿之盛; 蛤蚧hájiè治痨嗽,牛蒡籽疏风壅之痰、 全蝎主风瘫,酸枣仁去怔忡之病; 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疼、 大腹子下气去膨,亦令胃和; 甘草远志俱有宁心之妙、 木通猪苓凡为利水之多; 莲肉有清心醒脾之用、 没mò药乃治疮散血之料; 郁李仁润肠宣水,去浮肿之疾、 茯神木宁神益智,除惊悸之疴; 白茯苓补虚劳,多益心脾之有准、 赤茯苓破结滞,独利水道之无遏; 麦叶有助脾化食之功、 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 白附子去面风之游走、 大腹皮治水肿之泛溢; 椿根白皮主泻血、 桑根白皮主喘息; 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疾、 神曲健脾胃,而进饮食; 五加皮坚筋骨以立行、 柏子仁养心神而有益; 安息香辟恶,且止心腹之疼、 冬瓜仁醒脾,实为饮食之资; 姜蚕治诸风之喉闭、 百合敛肺劳之嗽痿; 赤小豆解热毒,疮肿宜用、 枇杷叶下逆气,哕呕堪医; 连翘排疮脓与肿毒、 石楠利筋骨与皮毛; 谷叶养脾,阿魏除邪气而破积、 河车补血,大枣和药性以开脾; 别甲治劳疟,兼破症瘕、 龟甲坚筋骨,更疗崩疾; 乌梅主便血疟疾之用、 竹沥治中风声贲之失。 卷一原文?增补类 济世之道,莫先于医,疗病之功,莫行于药,医者九流魁首,药者百草根苗,丸散合修,药性先识,故去: 磠砂lǔshā有烂肉之功、 巴豆有透肠之力; 丁香和胃、干姜快胸; 熟地黄补虚损,大有奇功、 生地黄通血脉,甚为至妙; 陈皮青皮最能理气、 石脂龙骨极好生肌; 良姜性热,得菖蒲好治心疼、 芒硝大寒,佐黄连可通腑结; 乳香没药止痛为先、 荆芥薄荷消风第一; 金沸草款冬花能医咳嗽、 天南星制半夏最化痰涎; 五灵脂专能治气,元胡索佐之尤良、 黑牵牛极利小便,加滑石并之又美; 朱砂辟邪伐恶、犀角疗风治狂; 扁须瞿麦治膀胱有疾、 芫花甘遂逐水偏宜; 芦荟蟾酥疗小儿疳患、 蛇床杏子治诸蛊虫疮; 河北团参,亦治咳嗽、 江南蛤蚧,单疗肺痿; 黄连厚肠,兼能洗眼明目、 兵榔下气,又可退翳除昏; 甘菊花清心利目、 赤茯苓利水破气; 枳壳厚朴快气宽肠、 桔梗枳实开胸快膈; 香附子破血治衄、 骨碎补止痛住疼; 木香沉分气降气、 麻黄桂枝发汗止汗; 当归活血、茵陈退疸; 生姜止呕,人参润肺尤佳、 白术补中,肉蔻止泻甚美; 川芎石膏最治头疼、 柴胡黄芩能除身热; 苍术shù除湿、朱芩去水; 五味生津、乌梅止血; 川乌草乌入骨搜风、 附子天雄回阳返本; 缩砂红豆消食补虚、 栀zhī枝连翘开心利热; 葛根止渴,又能开腠除风、 黄柏消瘀,亦可敷疮退疽。 哲眼看中医 匹夫结志固若磐石 陶冶情操非求禄位 不贪天下安然无惧 求医之道本心为善 淡泊自在医道宗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oukoua.com/hdkjj/1029.html
- 上一篇文章: 三款秘制料成就百万菜
- 下一篇文章: 点击率90的15款湘菜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