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医阴阳气血,对照一下你
宣传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国粹 发挥中医药优势展示中医人风采 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 1、阴虚--忌辛燥,宜菊花、梨 症状:手足潮热汗出、心烦、口舌生疮 2、阳虚--忌生冷(虾蟹)宜羊肉、阿胶 症状:畏寒怕冷、腹泻、乏力、精神不振 3、气虚--山药、阿胶、茯苓、薏米。 症状:四肢乏力、容易困倦、食欲不振 4、血虚--避免辛燥,宜红豆、阿胶、红衣花生、红枣 症状:面色无光、心慌、月经不调 气虚症泛指全身无力,极易疲乏,呼吸气短,说话声音低,甚至懒言少语,平日出汗多。本症在临床上,可随疾病出现的脏腑部位不同而可以兼见: 肺气虚者:症状为咳嗽声音低、咳痰无力,易得感冒。 心气虚者:症状为面色苍白、健忘、心烧等。 肾气虚者:遗精、夜尿多。 脾气虚者:饭后胃部胀满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饭量少。 阴虚症往往表现为体形消瘦,口干、鼻干、咽干,午后发热或手心、足心发热。具体又分为: 肺阴虚: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睡眠状态下出汗,醒后出汗自止(俗称盗汗)。 脾阴虚:不思饮食,食后不易消化,干恶心,口干、口渴,大便干结,消瘦。 肾阴虚:腰困腿软、足跟痛,手足心热或兼有心烦热,失眠盗汗,遗精,脱发、齿摇。肝阴虚:头晕、头痛,眼干,怕光,两眼昏花或夜盲,失眠多梦,指甲光泽度差。 值得一提的是,肝肾阴虚常常同时并见,肝阴虚可到肾阴虚,肾阴虚常可致肝肾虚。 阳虚症常常怕冷,四肢尤其是手足发冷、发凉,口中无味、不渴,小便色淡、量多,尤其是夜尿较多,浑身无力,易疲乏等。阳虚症在夏季症状较轻,冬季症状则加重,且常由气虚症进一步发展为阳虚症。 脾阳虚症:食欲减退,胃部喜欢温热,按压后胃部舒适,口淡无味,喜欢热饮,大便稀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伴有水肿,面色虚白,女性白带清稀而量多,甚至胃痛,得温痛减,遇冷加重。 肾阳虚症:腰部、膝部酸困、发冷,肢体怕冷,小便清长或遗尿,浮肿(以腰下多见),阳痿遗精,女性表现为不孕或黎明前脐周围作痛,肠鸣腹泻,泻后痛减消失。 心阳虚症:心慌,胸闷,胸憋气短,心中空虚,易受惊吓,惊吓后心中惶惶不安,甚至心前区疼痛。 血虚症面色发黄或面白无色泽,口唇颜色淡,头晕,失眠,女性月经量减少,周期延长,甚至闭经,皮肤无光泽,头晕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指甲苍白,头痛程度较轻,遇劳累后加重,常兼有气虚的症状,如懒言少语,疲乏无力,汗多。 心血虚:心慌,心烦,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唇舌色淡,多发生在体质虚弱者。 肝血虚:看东西时两眼昏花、干涩,指甲无光泽、色淡、脆而薄,甚至变形,夜盲,看东西模糊,耳鸣,手脚肢体麻木,体形消瘦,女性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失眠多梦,易惊醒。 五脏用药1肝补肝阴:山萸、枸杞子、地黄、五味子、首乌、阿胶、沙苑蒺藜、白芍。 敛肝气:枣仁、乌梅、木瓜、龙骨。 疏肝气:柴胡、香附、木香、佛手。 破肝气:三棱、枳实、青皮。 散肝风:钩藤、桑叶、菊花、薄荷。 泻肝经湿热:龙胆草、连翘、土茯苓。 散肝热:草决明、夏枯草、野菊花、青蒿。 凉肝血:生地、赤芍、紫草、侧柏叶、白茅根、怀化、丹皮,熊胆。 破肝血:桃仁、莪术、五灵脂、血竭、鳖甲、归尾、益母草。 2心补心气:龙眼肉、茯神、五味子。 补心血:生地、当归、丹参、柏子仁、五味子、枣仁。 泻心热:黄连、木通、灯心、连翘、竹叶。 凉心血:犀角、生地、紫草、射干。 通心气:菖蒲、远志、安息香,顺手香。 祛心寒:桂心、元胡。 镇心怯:朱砂、珍珠、代赭石。 安神:龙齿、朱茯神。 3脾补脾:白术、大枣、山药、党参、炙草。 健脾:白寇、肉豆蔻、砂仁。 醒脾:木香、藿香、菖蒲、红豆蔻,砂仁。 温脾:干姜、附子、益智仁、草果、胡椒。 消脾气:山楂、神曲、枳壳、陈皮。 散脾湿:防风、苍术、厚朴。 燥脾湿:白术、苍术、红豆蔻、伏龙肝、川椒、陈皮、蛇床子。 渗脾湿:茯苓、芡实、扁豆、山药。 升提中气:升麻、柴胡、煨葛根。 4肺补肺阴:北沙参、麦冬、百合。 补肺气:人参、黄芪、山药。 降肺气:旋复花、杏仁、苏子、马兜铃、葶苈子。 敛肺气:五味子、乌梅、诃子、粟壳。 散肺寒:麻黄、紫苏、生姜、青葱、丁香。 清肺热:石膏、贝母、知母、黄芩、沙参、天冬、麦冬、地骨皮。 5肾滋肾阴:熟地、阿胶、龟板、女贞子、枸杞子、首乌、桑椹子、核桃肉。 温肾阳:菟丝子、巴戟、肉苁蓉、锁阳、鹿胶、狗脊、海狗肾。 补命火:附子、肉桂、仙茅、胡芦巴、淫羊霍、蛤蚧、雄蚕蛾、补骨脂。 固肾:覆盆子、金樱子、桑螵蛸、诃子、五味子、龙骨。 泻肾火:知母、黄柏、丹皮、生地。 泻肾湿:土茯苓、苦参、防己、木瓜。 6三焦补上虚:人参、黄芪、龙眼、桂心。 补中虚:白术、山药、炙草、大枣。 补下虚:附子、肉桂、地黄、枸杞子。 泻上火:连翘、黄芩、栀子、生地。 泻中火:石膏、石斛、青黛、龙胆草。 泻下火:黄柏、知母、丹皮。 7胆散胆热:柴胡。 泻胆火:龙胆草、青黛、大青叶。 温胆:枣仁、山萸、半夏。 镇胆:龙骨。 8胃补胃:大枣、黄芪、山药、甘草。 养胃阴:扁豆、玉竹、沙参、麦冬、石斛。 升胃气:葛根、升麻,忆草怎么样。 降胃气:枳壳、半夏、陈皮、瓜篓。 温胃:良姜、益智仁、砂仁、乌药、荜拨、丁香。 清胃热:石膏、石斛、花粉、芦根、蒲公英、贯众、大黄。 泻胃湿热:扁蓄、木瓜、茵陈。 9大肠补大肠:淫羊霍、韭菜、诃子肉、百合。 温大肠:破故子、胡椒。 清大肠热:黄柏、知母、生地、地榆、白头翁、连翘。 开大肠热结:大黄、芒硝。 开大肠寒结:巴豆霜、硫磺、川椒。 润肠燥:当归、桃仁、胡麻、冬葵子、肉苁蓉、郁李仁、蜂蜜。 涩大肠:诃子、御米壳、赤石脂、煨肉果。 10小肠宽小肠气:小茴、橘核、荔枝核。 泻小肠湿热:木通、海金 医院科室电话簿急救: 眼科:— 儿科:— 骨科:— 外科:— 皮肤科:— 耳鼻喉:— 即报处:— 碎石科:— 肛肠科:— 口腔科:— 肝病科:— 疼痛科:— 国医堂:— 康复科:— 妇产科:— 心内科:— 神内科:— 呼吸内:— 肝胃科:— 放射科:— 糖尿病肾内科:—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oukoua.com/hdkjg/3778.html
- 上一篇文章: 收藏探究体虚究竟指的哪里
- 下一篇文章: 央视热播老中医让翁大夫惹上人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