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脾胃病治验一浅表性胃炎
李玉奇,-,辽宁银州人。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六十余载,工精内、妇、儿科三科,精研脾胃病三十余载。主要著作有《脾胃病与胃癌癌前期病变研究》。 脾胃病的成因较为复杂。诸如外感风寒,或因于郁火,或因于瘀血,或因于气滞,或因于嗜酒,或因于痰湿,或因于诸虫,或因于食积,或因于抑郁,或因于外伤,或因于肿瘤等等。其病证总以寒、热、虚、实为纲。按之痛止者为虚,按之痛甚者为实。形寒肢厥、呕吐清水、喜热饮者,为胃寒。胃脘灼热、口燥津干、喜凉饮者,为胃热。阴津不足、手足烦热、形体消瘦、食而无味,多为胃有瘀血。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应审因辨证,处方遣药。兹临床每见胃脘胀满疼痛,嘈杂暖气,吞酸灼热,呃逆,便秘或腹泻,食少纳呆者,可诊为胃脘痛,其证可分为虚寒、郁热、瘀血。胃脘痛又可分为胃痞和胃痈。 自胃内窥镜发明以来,不仅能在胃内窥镜下看到胃粘膜的改变,更能利用胃镜钳取胃粘膜活组织,通过病理进一步证实病变及病变程度,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病理学依据。 胃内窥镜和活检发现:胃粘膜颗粒样或结节状隆起,胃粘膜变薄,颜色以苍白或灰白为主,胃壁蠕动弱等改变居多。其次为胃粘膜充血发红、水肿、糜烂、溃疡等。如胃粘膜有颗粒样或结节状隆起以及出血斑等,符合气滞血瘀、瘀热交阻的表现,有“瘀”方能导致上述胃粘膜的改变。胃粘膜变薄、苍白、胃壁蠕动减弱等亦符合脾胃虚寒的表现。胃粘膜充血发红、水肿、糜烂、溃疡、胆汁返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胃脘郁热而无疑。胃内窥镜钳取胃粘膜活组织材料所提供的病理组织学结果,与胃内窥镜下所见的浅表性胃炎(轻、中、重)、浅表萎缩性胃炎(轻、中、重)及萎缩性胃炎(轻、中、重)大致相同,并可从病理所见确认胃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进而分析出隐窝型、腺瘤型、再生型的轻、中、重度病理改变。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看到胃粘膜出现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改变(轻、中、重),为胃脘病变的轻重,以及转化为胃癌癌前期病变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对辨证分型、及时治疗有所借鉴。从病理演变看胃脘病变的轻重,表现为浅表性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有序演进过程。也为胆汁返流性胃炎、胃息肉以及胃溃疡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兹对各病分析如下。 浅表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临床多见脾虚胃热型。四诊所见:形体并不消瘦,神态自如,面色尚有润泽,舌体多偏胖,偶伴有齿痕,舌面有津液附着,并有少许白苔,舌质多红,口唇润泽,脉多沉细或弦细。胃脘按之有轻微疼痛,胃上脘(近贲门部)多有压痛。偶有吐血,或大便潜血。临床特征为:胃脘刺痛,胀满不显,嘈杂,胃部不适,呃逆上气,堵塞咽喉,大便多溏,或大便先硬后溏,食少纳呆较为明显。据众多病例统计:儿童发病逐渐上升。从胃内窥镜下所见:胃粘膜多光滑,皱壁多规整,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少有隆起或糜烂,唯急性反应居多,常见胆汁返流。但不容忽视的是浅表性胃炎经胃粘膜钳取活组织,病理发现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改变亦非偶见,此为胃癌癌前病变的征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辨证虽属虚寒为多,但附子理中丸,八宝瑞生丹……等辛温燥热之品应为禁忌,而补中益气汤等亦不须问津。因为过用苦寒而伤胃阳,过于泄下而伤脾阴,过于辛温燥盛伤津,过于行气而伤宗气。应宜升阳益胃,升清而降浊,浊化而瘀消,所谓炎症随浊去而化。 治法:升阳益胃,降浊化瘀。 方药:升阳益胃饮子(临床经验方)。 党参10g黄芪10g苦参15g升麻15g黄连10g桃仁15g柴胡15g薏苡仁25g甘松15g莪术10g红豆蔻10g茯苓20g枳壳10g白芥子15g茴香5g 水煎服,连服12剂为1疗程。 随症加减: (1)胃脘刺痛不止:加生蒲黄10g,五灵脂10g,紫菀20g。 (2)呃逆:加柿蒂15g,扁豆20g,陈皮15g。 (3)呕吐:加藿香15g,紫苏15g,半夏15g。 (4)胃脘灼热,口吐苦水:加枇杷叶20g,连翘20g,射干15g。 (5)咽梗呃逆,气闷膻中:加桔梗20g,昆布20g。 (6)经久便秘:加火麻仁10g,炒杏仁15g,郁李仁10g。 (7)泄泻:加山药30g,莲肉20g,诃子10g。 (8)两胁下痛:加姜黄15g,郁金15g。 (9)烦躁不宁:加焦栀10g,豆豉15g,合欢20g。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玉奇卷》中国中医药版p5-7)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oukoua.com/hdkjg/11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不一样的香典海药本草
- 下一篇文章: 药材贝斯特中药材知识小课堂红豆蔻